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兰陵荀子文化园
当前页面  /  首页  /  兰陵荀子文化园
荀子与沂蒙青箱学-焦子栋
发表时间:【2020/4/4 23:24:41】 浏览次数:6358次
荀子与沂蒙青箱学
(兰陵后学  焦子栋)


一、青箱学的由来

青箱学典出《宋书》卷六十《王准之列传》:“王淮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人。高祖彬,尚书仆射。曾祖彪之,尚书令。

祖临之,父讷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

箱学’。”显然青箱学始于沂蒙。

青箱学之“青”字,一是与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传承超越之意;二是指“汗青”,即由竹简写成的史册。汗青是指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因此,

“汗青”有史书之寓。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为证。把“青”字与家庭连在一起,

那就是家学、家风世代相传之意。





二、秦汉至宋元时期沂蒙地区的青箱学

从青箱学的广义理解来看,家学、家风就是民间所讲“传家宝”、“家底子”或“书香门弟”。汉代大学者刘向经评兰陵儒学的

兴旺发达:“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 班固亦作出相类评价:“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见《汉书·地理志》)。

今沂蒙地区多为汉代鲁郡、东海郡属地,受儒家文化特别是受荀氏儒学的影响,许多名门望族的成功之处皆在于有良好

的家学、家风传承,形成了沂蒙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1、蒙山蒙氏“青箱”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及宋代郑樵《通志》皆称蒙氏始祖主东蒙之祀而以蒙为氏。专家考证蒙氏祖居地为蒙阴县联城乡

边家城子村。

蒙骜,秦昭襄王入仕秦国,因战功显赫,官至上卿。
蒙武,蒙骜之子,官至秦国裨将军,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与王翦率军大破楚军;第二年,又率军攻灭楚国。

蒙恬(?—前210),蒙骜之孙,蒙武之子。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在主将王贲的带领下攻破齐军,擢为内史。秦

统一天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又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

城,匈奴不敢南犯。秦二世即位,遭赵高陷害,与长公子扶苏一起被下诏赐死。崔豹《古今注》载:恬作笔,“以枯木为

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说明蒙恬曾改良过毛笔。《隋书·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

者也。”说明蒙恬是筝的发明人。



2、兰陵(颖川)荀氏“青箱”

荀子之学,不仅在于他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中得以传继,也在其家庭内部得以传继,这可以通过他后世子孙的事迹中得以

见证。

荀子的后世子孙从兰陵迁往颍川(今河南许昌)以后,逐渐由东汉末年世家大族跃变为魏晋高门,在晋室南渡后走向式

微。从汉至隋,史书记载者百人,从政者诸多,各代人先后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曹魏、西晋、东晋的建立和发展。

(1)荀淑(83—149年),字季和,颍川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人,荀子第十一世孙。以品行高洁著称,当世名贤李固、

李膺等人皆尊其为师。任朗陵侯相时处事正直,明于治理,有“神君”之誉。有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

荀肃、荀旉八人,皆为当时英贤,号“荀氏八龙”。

(2)荀爽(128—190年),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第十二世孙,荀淑第六子,“荀氏八龙”之一,

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誉。荀爽博通群经,多有著述,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大师。

(3)荀彧(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第十三世孙,荀淑之孙,荀绲之子。东汉末年

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与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4)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第十四世孙,荀昙之孙,荀彝之子,荀彧之族

侄,曹操重要谋士之一。



3、汉代兰陵王氏“青箱”
王臧,东海(东海郡治所在今临沂市郯城县)兰陵人(今临沂市兰陵县),诗学大师,官至景帝太子少傅,武帝郎中令。

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今兰陵县兰陵镇)。习《小夏侯尚书》,官至大司徒司直。《后汉书》载其“在位恭俭,

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政人物之一。

4、兰陵缪氏“青箱”

缪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六篇帛书《易传》有《缪和》篇。据《缪和》篇记载缪和曾向孔子请教《易》。巧

和的是兰陵缪氏家族最早见诸史册的是缪生,缪生师从申公学习《鲁诗》,官至长沙内史。申公师从浮丘伯,浮丘伯师

从荀子。所以,从缪和到缪生还有一条我们现在不知晓的儒学传承线路。荀子至少三次游历楚国,曾入楚国兰台宫学习,

后来又担任楚国兰陵令,一是楚地的学问对他有吸引力,二是他也向楚地传播儒家思想。所以,在原楚国之地出土儒家

经典,与荀子应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缪生,东海兰陵人,师从申公学习《鲁诗》,官至长沙内史。
缪斐,字文雅,遍览经传,孝敬父母和颜悦色,征博士,六次被公府征召而不仕。

缪袭(186—245年),字熙伯,缪斐之子,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先在御史大夫府供职,历事魏四主,历任散骑常侍、尚

书、光禄勋等职。

缪悦,缪袭子,仕晋至光禄大夫。
缪播,字宣则,缪袭之孙。官至中书令,为司马越所害。后追赠卫尉。
缪胤:缪播的本族之弟,为太子右卫率。


5、兰陵萧氏“青箱”

与兰陵(颖川)荀氏一样,兰陵萧氏亦是沂蒙地区的名门望族, 不仅在秦汉时期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在南北朝时期一跃

而跻身于皇族系列,到了隋唐时期有十余人步入国相系列。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萧瑀传》称赞兰陵萧氏:“梁萧氏兴

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

之盛,古未有也。”苏轼称赞兰陵萧氏“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萧望之(约前114—前47年),字长倩,汉朝开国丞相萧何第六世孙(据《南齐书》《梁书》记载),东海兰陵(今兰陵

县兰陵镇)人,汉代著名礼学大师、政治家,官至宣帝朝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刘询

因匈奴归降大汉,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萧望之位列其中,是十

一功臣中唯一在世者。

其子萧育,经学大师,官至大鸿胪、右扶风(见《萧望之传》)。其子萧咸,经学大师,官至御史中丞(见《萧望之传》)。

其子萧由,经学大师,官至大鸿胪、中散大夫(见《萧望之传》)。

萧道成(427—482年),字绍伯,萧望之第十八世孙,祖籍东海兰陵(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朝时期南齐朝开国皇

帝(479—482年在位)。

萧子良(460—494年),字云英,祖籍东海兰陵,萧望之第二十世孙,齐高帝萧道成之孙,武帝萧赜之子。曾任南徐州

刺史司徒、护军将军、太傅、尚书令等职,封竟陵郡王。萧子良好结儒士,常与文友于建康鸡笼山西邸交流学问,召天

下有才之士,其中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最知名,史称“竟陵八友”。

萧子显(489—537年),字景阳,祖籍东海兰陵,萧望之第二十世孙,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南

朝梁代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吴兴太守等职,主要著作有《南齐书》。 

萧子云 (487—549年),字景齐,祖籍东海兰陵,萧望之第二十世孙,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九子,南朝

梁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历任北中郎外兵参军,晋安王府文学、司徒、主簿、吏部长史兼侍中等职,著有《晋书》

《东宫新记》等。

萧衍(464-549年),字叔达,祖籍东海兰陵,萧望之第十九世孙,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南朝时期梁朝开国皇帝,倡

导“儒释道三教源”。

萧统(501―531年),字德施,祖籍东海兰陵,萧望之第二十世孙,萧衍长子,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天监元年(502年)

十一月,被册立为太子,去世后谥号“昭明”,后世尊其为“昭明太子”。大定元年(555年),其子萧詧建立西梁,又追尊

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萧瑀(575—648年),字时文,祖籍东海兰陵,萧望之第二十三世孙,萧衍玄孙,昭明太子萧统曾孙,西梁宣帝萧詧之

孙,西梁明帝萧岿之子,隋炀帝皇后萧幸子之弟。唐高祖、唐太宗两朝宰相,贞观十七年二月,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

九位。唐太宗李世民曾有诗赞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6、兰陵孟氏“青箱”
孟卿,西汉著名《礼》学大师。
孟喜,东海兰陵人,孟卿之子,西汉著名《易》学大师。孟氏易创始人,官至曲台署长、丞相椽等职。




7、兰陵疎氏“青箱”
疎广,东海兰陵人,经学大师,汉宣帝时官至太子太傅。
疎受,东海兰陵人,疏广之侄,礼学大师,汉宣帝时官至太子少傅。

疎皙(261—300年),又名束皙,字广微,西晋著名学者、文学家,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祖籍兰陵,疏氏传人。

博学多闻,性沉退,不慕荣利。曾任佐著作郎、尚书郎等职。



8、兰陵匡氏“青箱”
匡衡,东海丞(今枣庄峄城)人,五经博士,官至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
匡咸,匡衡之子,经学大师,官至九卿。(见《匡张孔马传》)


9、兰陵毋将氏“青箱”
毋将永,东海兰陵人,易学大师,官至豫章都尉。
毋将隆,东海兰陵人,官至京兆尹、执金吾。


10、东海于氏“青箱”

于公,西汉东海郯县(今临沂市郯城县)人。曾任郯县县狱吏及东海郡判决诉讼案子的曹官(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

于公判决公平公正,大家对他判的案子都非常佩服。著名的“东海孝妇”冤案就是在于公的坚持下,才得以平凡昭雪。东海

郡的老百姓对于公非常敬重,自发组织为其建立生祠,号“于公祠”。

于定国,字曼倩,于公之子。曾任光禄大夫、平尚书事、水衡都尉等职,后被破格提升为廷尉。当时评价说:“张释之为

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汉宣帝甘露(前5—前50年)年间,于定国取代黄霸任丞相,被封为“

西平侯”。汉元帝时官归乡。去世后,谥号“安侯”。

于永,于公之孙,于定国之子。夫人为汉宣帝刘询的长女馆陶公主刘施。曾任侍中中郎将、长水校尉、散骑光禄勋、御史

大夫等职。



11、魏晋东海王氏“青箱”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临沂市郯城县)人。治中从事。曹魏时曾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郡太守、少

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职,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

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王肃,王朗之子,袭封兰陵侯。历任广平太守、侍中、河南尹、中领军,散骑常侍等职。去世后追赠卫将军,谥号景侯。

王肃师从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整理编撰《孔子家语》

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王肃女儿王元姬,嫁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为其外甥。



12、阳都诸葛氏“青箱”

诸葛玄,琅邪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之叔父,官至豫章太守。躬耕南阳郡叶县,与医圣张仲景交好。因其兄

诸葛珪早逝,抚养侄辈诸葛亮等人成人。

诸葛瑾(174-241年),字子瑜,琅邪阳都人,诸葛亮之兄。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诸葛恪之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东吴名将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均,诸葛亮之弟,曾任蜀汉长水校尉。
诸葛诞,字公休,诸葛亮之族弟。官至曹魏征东大将军。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诸葛亮之侄,诸葛瑾之子。历任孙吴丹阳太守、威北将军、大将军、太傅、丞相等职、

进爵阳都侯。

诸葛瞻(227—263年),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袭封武乡侯。历任蜀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绵阳大战时战死。


13、泰山羊氏“青箱”

羊续(142—189年),字兴祖,泰山郡平阳县(今泰安新泰)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政人物。历任庐江郡太守、南阳郡

太守。羊续在南阳太守任上,廉洁自律。府丞献生鱼,羊续悬之于庭以拒之,这就是悬鱼拒贿的佳话。故有“悬鱼太守”之誉。

羊衟,羊续之子,曾任上党太守。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羊续之孙,羊衟之子。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年轻时以孝礼闻名,太原郭奕评

价说:“此今日之颜子也。”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并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

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去世后获赠侍中、

太傅,谥号“成”。



14、琅琊王氏“青箱”

王吉(?—前48年),字子阳,西汉经学家。王吉先是于琅琊(今山东诸城)居住,后徙至临沂南仁里(临沂市兰山区

白沙埠镇)。王吉少年时, 求知若渴, 通晓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西汉解释《春秋》的经文著

作有《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邹氏传》和《夹氏传》。《邹氏传》称为“有书无师”,王吉是唯一能讲《邹氏

传》的人。当时,《论语》有今文本的《鲁论》《齐论》和古文本的《古论》三种,传《齐论》的有王吉、宋畸、贡禹、

五鹿充宗和庸生,“唯王阳(即王吉)名家”。王吉以《诗》、《论语》教授弟子,汉宣帝时被征为太常博士。

王骏(?—前15年),王吉之子。早年从父学习《诗》和《论语》,汉宣帝时因才高学博被选为高材郎,从名士梁丘贺

之子梁丘临学京房《易》,遂成经学名家。历任谏大夫、赵国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

王崇(? —公元2年),字德礼,王吉之孙,王骏之子。初“以父任为郎”(《汉书·王吉传附崇传》 ),历任刺史、郡

守,“治有能名”。入朝后历任御史大夫、大司农、卫尉左将军、大司空等职,封扶平侯。

王祥(185—269年),字休征,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黄雀入幕”、“风雨守柰”三大孝例故事家喻户晓。

曹魏初历任徐州别驾、温县令、大司农等职;魏正元元年(254年)封关内侯,拜光禄勋,任司隶校尉;又任太常,封

万岁亭侯。正元三年,曹髦下诏书恢复三代古制,设三老、五更各一人,王祥荣为三老。继拜司空,转太尉,封睢陵侯。

入晋后进封睢陵公,拜太保。

王览(205—278年),字玄通,王祥同父异母之弟,与其兄王贤同列二十四孝之一。曹魏时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

封即邱子。入晋且任弘训宫少府、太中大夫、宗正卿等职。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王览之孙,东晋开国丞相。“王与马,共天下”的实际主导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王览曾孙,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是与其父王羲之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史称“二王”。年轻时“高

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晋书·王献之传》) 曾任主簿、秘书郎、秘书丞、建威将军、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



15、东海徐氏“青箱”

徐勉(466—535年)字修仁,东海郯(今郯城县)人历任萧梁尚书左丞、侍中、吏部尚书、尚书仆射、中卫将军、中书

令,去世后谥“简肃”。

徐摛,东海郯人,梁简文帝太子时的宫中主要文士之一。

徐陵(507—583年)),字孝穆,东海郯人,南朝著名文学家。萧梁时历任太子东宫学士、尚书度支郎、上虞令、南平王

府参军、通直散骑常侍等职。陈代梁后,历任任尚书左丞、散骑常侍、太府卿,五兵尚书领大著作、散骑常侍、御史中丞、

吏部尚书领大著作、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中书监领太子詹事等职。主编编成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16、东海何氏“青箱”

何承天(370—447年),东海郯(今山东兰陵县长城镇长城村)人。南朝宋代著名无神论者、文学家、史学家、天文学家和音

律学家,博通经史,官至御史中丞。

何逊(约466—518年),字仲言,何承天之曾孙,何翼之孙,何询之子,南朝齐梁间著名诗人。历任建安王萧伟(梁武帝

萧衍第八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安成王萧秀(梁武帝萧衍第七弟)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萧续(梁武帝萧衍第五子)

记室等职。

何子朗(约499—522年),字世明,东海郯人。诗文以清丽新雅见长,人们评价说:“人中爽爽何子朗。”又因与同宗的

文士何思澄、何逊三人并驾齐驱,且是一位多产作家,故时人又评价说:“东海三何,子朗最多。”

何思澄(约479—532年),字元静,东海郯人。何思澄初仕为南康王萧绩的侍郎,继任安成王萧秀的左常侍,兼太学博士,

行参军兼记室。天监十五年(516年)出任太子詹事,在著名文学家徐勉的推荐下转任治书侍御史,升任秣稜县令。后历

任东宫通事舍人,湘东王萧绎录事参军兼舍人等职。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后,何思澄出任黟县县令,在武陵王录事参军任

上去世。





17、琅琊颜氏“青箱”

琅琊颜氏家族自汉末迁自琅琊后,依然是诗书继世,是一个著名的经学世家。从魏晋至隋唐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儒学文

化大家,是中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杰出家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颜氏家族的“忠君爱国”文化传承,就是“爱党爱

军”沂蒙精神的源头所在。

颜盛,字叔台,复圣颜回第24世孙。历任汉尚书郎、魏青、徐二州刺史,封关内侯,颜氏自鲁国徙居琅琊临沂的始迁祖。

因其代传孝恭,因号其居为孝悌里。

颜含,字弘都,复圣颜回第27世孙。曾任晋朝参军、闿阳令、上虞令、郎中、丞相东阁祭酒、东阳太守、太子中庶子、

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散骑常侍大司农、侍中、国子祭酒、右光禄大夫光禄勋等职,封西平县侯。

颜之推(531—约591年),字介,复圣颜回第35世孙,祖籍琅琊临沂。著有《颜氏家训》,且在家庭教育史上有着重要

的影响。

《颜氏家训·慕贤》篇一开始就指出了人际环境对于成长的重要性,这与荀子注重环境教育的思路是一脉传承的。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癎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

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

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

曰:,无友不如己者。,颜(指颜回)、闵(指闵子骞)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

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

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

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颜之推在《勉学》篇中还用“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之句来勉励后世子孙活到老学到老。

颜之推《勉学》篇有“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

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之句。

荀子《劝学》篇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之句。
单从句式上亦可看出颜之推深受荀子劝学思想的影响。

颜师古(581—645年),复圣颜回第37世孙,颜之推之孙,祖籍琅邪临沂,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著名经学家、

训诂大师、历史学家。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参与校定

《五经》,代表作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等。

颜杲卿(692—756年),字昕,复圣颜回第40世孙,颜之推六世孙,祖籍琅邪临沂,生于京兆万年,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安史之乱时,与其子颜季明守常山,从弟颜真卿守平原,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响应,

受唐玄宗嘉许。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围攻常山,颜季明战死。不久城破,颜杲卿被押到洛阳。他瞋目怒骂安禄山,

最终遇害。乾元元年(758年),颜杲卿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复圣颜回第40世孙,颜之推六世孙,祖籍琅邪临沂,生于京兆万年,著名书法家,杰出

的爱国主义者。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宪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兴元元年(784年),

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遇害后,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

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三、明清时期沂蒙地区的青箱学

明清时期的沂蒙地区,许多家族“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科举连第,人才辈出,是沂蒙历史上“多善为学”优良传统的又一

次集中展现。

1、五贤祠

五贤祠,始称忠孝祠。原址在临沂老城南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沂州监司李士允动员一罗姓人氏捐献其别墅而建,

初祀诸葛亮、王祥二人。嘉靖三十年(1551年),沂州知州何格改祠名为景贤祠,祭祀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

颜杲卿五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经过沂州时定为“五贤”之名,并题诗云:“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

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是年,由兰山知县王垲主持,将该祠移建于洗砚池东(今兰山区医院对过,

兰山区图书馆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五贤祠遭侵华日军破坏。抗战胜利后,民主政府拨款重修。解放战争中又遭破坏。

1962年,市文管会在五贤祠兴建碑廊,将暂存于烈士陵园和散落在各处的50余块碑碣石刻集中起来加以保护,供人观赏。

同时对御碑亭亦进行维修加固。“文革”期间,五贤祠大殿、御诗碑亭和碑廊被全部拆除,乾隆诗碑、集柳碑及其他碑碣

石刻均被砸毁后充当房基。1981年始,所填碑刻重新出土,得到部分修复。

2003年,临沂市人民政府重王羲之故居,五贤祠的恢复重建亦在工程规划之中。是年秋,在原五贤祠旧址西百余米处,

新建的五贤祠落成,格局如旧。

五贤祠的兴建与命名,一是反映了古代的沂蒙地区圣贤辈出,二是反映了沂蒙地区景仰先贤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

是广义上的“青箱学”。



2、蒙阴公氏“青箱”

明朝中后期,蒙阴公氏家族(今蒙阴县野店镇上东门村)“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成就了诗书继世的一段传奇。现

枚举如下。

公勉仁(1450—1516年),字尚德,蒙阴公氏家族第一次考中进士(嘉靖乙未科,1535年)者,历任江西道监察御史、

盐运司同知、太仆寺少卿、四川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四川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大同巡抚等职。

公跻奎,公勉仁之侄,蒙阴公氏家族第一次考中进士(嘉靖乙未科,1535年)者,历任山西潞安知府,湖广按察副使等职。
公一扬,号亦山,公跻奎三子,嘉靖己未(1559年)科进士,官至工部郎中。

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公跻奎之孙,公一扬之侄,隆庆辛未(1571年)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

会典纂修官、泽州判官、南京户部主事等职。

公鼐(1558—1626年),字孝与,公家臣之子,万历辛丑(1601年)科进士。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万历前期“山左

三大家”之一。 历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等职,去世后赠礼部尚书,谥“文

介”。有《问次斋集》传世。

公鼒(1569-1619),又名浮来,字敬与,公家臣之子,公鼐之弟,明朝后期山左诗坛的主盟人物。


3、日照焦氏“青箱”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祖籍山东日照大花崖村。焦竑在《与日照宗人书》中说道:“我祖武略公自国初以官

游留南京,二百余年矣!德、靖间,饥疫相仍,一门凋谢,只余吾父骑都尉一人耳。”万历己丑(1589年)科进士,殿

试第一。历任翰林修撰、太仆寺丞、南京司业、顺天府乡试主考、福宁同知,追赠“谕德”,追谥“文端”。焦竑“博极群书”,

“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主张经世致用。有《澹园集》《玉堂丛语》《笔乘》《类林》《支谈》《焦弱侯问

答》《国史经籍志》《献征录》《熙朝名人实录》《俗书刊误》《易筌》《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中原文献》《养正图

解》《阴符经解》《老子翼》《庄子翼》等著作传世。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启因主考官焦竑赏

识而以顺天府解元(第一名)中举。焦竑从落榜卷中发现了徐光启的才识,认为徐是“名世大儒”,应拔置第一。焦竑因

此成为徐光启的恩师。天启初年,焦竑还把徐光启介绍给自己的同年登莱巡抚袁可立,使徐光启在兵器方面的才干有了

用武之地。徐光启后来的成就,证明了焦竑的眼光与胆识。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毕生致

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与技术,成为学贯中西、富于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向外国翻

译了包括《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的中国古代科学典籍等;向中国翻译了《几何原本》《泰

西水法》等西方科学典籍;总结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编撰了《农政全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清代《日照县志》《乡贤·焦竑》记载:“公笃维桑,遥遥花崖里族党亲,问讯不绝,邑士员笈从游者,甚众。安公重、李

公蕃执经最久,用登甲第,得公甄陶之力居多云,余详儒林。”(见康熙版《日照县志》)

安重,今日照市两城镇安家岭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李蕃,今日照市后村镇后马庄人,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进士。



4、琅琊宋氏“青箱”

明清时期,琅琊宋氏(今兰陵县向城镇珩头村)共培养出进士5人、举人12人、贡生60人、太学生103人,在明清沂蒙望

族史上可谓蔚然大观。现枚举如下。

宋日就,琅琊宋氏第七世传人,万历己酉(1585年)举人,历任陕西富平县知县、河南龙门通判。
宋日振,琅琊宋氏第七世传人,贡生,历任山东莱州教谕,陕西平凉通判、同知等。

宋鸣梧(1576—1636年),字泰侯,琅琊宋氏第八世传人,万历丁未(1607年)科进士,琅琊文社领袖,兴办大冶义仓,

参与查办魏忠贤,官至佥都御史。

宋之普(1601—1669年),字则甫,琅琊宋氏第九世传人,宋鸣梧长子,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任明朝户部左侍

郎,清朝常州知府。

宋之韩(1610—1669年),字奇玉,琅琊宋氏第九世传人,宋鸣梧次子,贡生,官至四川泸州通判,有《海沂诗集》传世。
宋之郊(1609—1674年),字万生,琅琊宋氏第九世传人,崇祯壬午(1642年)科举人,官至江西乐平县令。

宋念祖(1642—1717年),字际庭,琅琊宋氏第十世传人,宋鸣梧之孙,宋之普长子;由官生授河北安肃县令。康熙二

十九年(1690)七月,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奉委办理军需,勤劳任事,成绩显著,擢升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州)知州。

宋名立(1698—1757年),字令闻,琅琊宋氏第十一世传人,宋鸣梧曾孙,宋之普之孙,贡生,历任河南裕州、汝州知

州,四川达州直隶州牧署,顺庆府知府。

宋俊起(1754—1835年),字赞侯,琅琊宋氏第十一世传人,嘉庆辛酉(1801年)科进士,授河南林县知县。

宋澍(1751—1807年),字沛青,琅琊宋氏第十四世传人,乾隆辛丑(1781年)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

刑科给事中、湖南乡试主考官、陕甘学政等职。

宋潢(1761—1826年),字星溪,琅琊宋氏第十四世传人,嘉庆乙未(1799年)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省颍

州府、庐州府知府,苏淞储粮署都道等职。



5、莒县庄氏“青箱”

庄谦(1584-1637),字含光,大店庄氏五世传人,莒州大店(今莒南县大店镇)人。少时以卖烧饼为生,考中进士后,

人称“烧饼进士”。明万历己未(1619年)科进士,授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推官。为官期间,体察民情,革除弊端,

惩治奸邪,因政绩突出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庄瑶(1791—1865年),字琪园,大店庄氏十一世传人。清嘉庆丁丑(1817年)科进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

员外郎、都水司郎中、湖北荆宜施兵备道等职。去世后追赠太仆寺卿。

庄锡级,大店庄氏十二世传人,庄瑶次子,咸丰丙辰(1856年)科进士。在担任江西赣州府知府,兼署吉南赣宁道时殚

精竭虑,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八年(1892)累逝任上。得知噩耗,赣之士民商贾莫不泣泪。下柩回籍,送者塞途。

庄陔兰(1870—1946年),字心如,原名庄阿兰,光绪甲辰(1904年)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诰封朝议

大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官费去日本东京大学学法政,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曾

任山东省议会会长、国会参议院议员。1936年任《重修莒志》总纂。其后应邀到孔府担任孔德懋、孔德成姐弟俩的老师,

教授《四书》《五经》及书法等功课。1945年,庄陔兰把故乡庄园捐出。8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

孔家敬重庄陔兰,将其安葬于孔林。庄陔兰成为唯一一位葬在孔林的外姓人。



6、沂水刘氏“青箱”

刘应宾,沂水刘南宅四世,明万历癸丑(1613)科进士。历任河北赞皇县令、南宫县令、吏部稽勋司郎中、验封司郎中、

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太常寺少卿、正卿等职。入清后巡抚徽宁等地。

刘玮,沂水刘南宅五世,刘应宾之子。清康熙甲辰(1664年)科进士,未出仕。
刘侃,沂水刘南宅六世,清康熙庚辰(1700年)科进士。
刘绍武,沂水刘南宅八世,清乾隆甲戌(1754年)科进士。


7、日照丁氏“青箱”

丁士一(1665—1732年),字鹗荐,日照涛雒人。康熙丙戌(1706年)科进士,历任川什邡知县、户部主事、福建按察

使、江西布政使等职。

丁守存(1812—1883年),字心斋,日照涛雒人。道光乙未(1835)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湖北督粮道

等职并加按察使加布政使衔。丁守存喜好钻研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等科学书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消息传到

京师,正当满朝文武处在惊惶未定之时,他却对英国的“坚船”、“利炮”开始了研究。他得出的有关蒸汽机、火炮、地雷等

方面的制造原理与西方的船炮原理基本相同。不久,大学士卓秉恬推荐他赴天津制炮船。虽未获成功,却制造出了自动启

爆的地雷和火炮。1853年,他随兵部尚书孙瑞珍到山东办理团防,为应对太平军进攻,他设计出石雷、石炮,杀伤力很

大。丁守存还创造了用竹筒引水灌田的方法,将江水引注围堤之内,减轻劳动强度,沿长江诸省皆效仿利用。

丁惟汾(1874—1954年),字鼎丞,日照涛雒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1912年民国成立后,任国民党山东党务主任、省

议会议员,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校长。1912年底,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23年底,奉孙中山之命,在北京设立国民党华北

执行委员会。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被任命为北京办事处主任。1926年夏,

赴广州任国民党青年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27年8月,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训导长、

教育长。1931年至193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1932至1937年,任监察院副院长。1949年赴台湾后,任

台湾当局“监察院”和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华北地区领袖。丁惟汾的曾孙辈中有著名物理学大师,诺

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



另外,以贾梦龙、贾三近父子为代表的峄城贾氏家族,以王雅量为代表费县王氏家族,以王嘉麟为代表的东墠王氏家族,

以杨慰为代表的庄坞杨氏家族,以王寿、王思衍为代表的兰陵王氏,以刘秉和为代表的沂水刘家庄子刘氏家族等都传承

了“多善为学”的优良传统,不仅为本地本姓氏增光添彩,更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抗战以来沂蒙地区的青箱学
1、抗战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沂蒙青箱

旧社会广大穷苦大众没有机会读书,成了睁眼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民教育,让老百姓识字明理、提高觉悟。1939

年12月26日,《大众日报》发表《加紧推行冬防教育》的社论,社论强调“各级民众团体---农救、职工、妇救、青救、

儿童团、自卫队等,应自动开办农民、职工、妇女、儿童等民众学校、夜校、识字班等。”这为冬学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

础。1940年12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对群众教育做了

具体规定,根据地各县、区、村均建立了冬学运动委员会,以村为主体的冬学运动在沂蒙根据地蓬勃开展。学习时间一般

是从1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2月结束。冬学运动的办学方针是文化学习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常见的组织形式夜校和识字

班。“识字班”按年龄、性别编班,其中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三四个月下来,女青年不仅能认识“路条”,大多数人还会

阅读简单的书报、会写简单的书信。人们习惯地称女青年为“识字班”。后来,“识字班”成了沂蒙山区年轻姑娘的特殊称谓。 

为了扩大民众教育普及面,有的地方还适时组织了儿童班、大嫂班和老汉读报组。冬学运动提出“以民教民”的学习口号,

要求“每个识字的都能教人,每个不识字的都有人教。”在实践中,群众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如夫妻、兄弟、

姐妹互教互学。在学习内容上,各地教材把识字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如沂南县的冬学教材写到:“参军,支前,打鬼子;

保国,为民,保家乡。”“合理负担要办好,全靠大家自己搞。”识字班的教材针对女青年的特点,不但教姑娘们学习“婚姻

自由,破除迷信”,也教姑娘们学习“日本要灭亡中国,我们必须持久抗战”的道理。这样,识字班不仅学习了文化,还接

受了先进思想的教育。有一次,香港几家报社的记者在莒中县采访了一个村庄的几个“识字班”,发现这些姑娘不仅粗通文

墨,而且还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政治术语阐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批判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表达她们对

建立民主、富强新中国的愿望。记者们无不感到惊奇,这是他们在国统区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事情。 

1943年,莒南县洙边区刘家莲子坡小学教师张建华创办了“庄户学”,把教育同劳动、群众斗争结合起来,推动了农民教

育的发展。张建华发现绝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孩子都要去参加家庭生产劳动,无法坚持上课。于是,他根据孩子们的不同

劳动任务,把他们分成放牛组、割草组、拾柴组等,在田间、山坡巡回给他们上课。遇到阴雨天,再把他们集中到教室

读书,较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劳动的矛盾。“庄户学”的做法一开始仅在儿童当中进行,后来就推广到成人班、妇女班、民

兵班、战士班,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做法经《大众日报》和《解放日报》登载后,鲁中、胶东、渤海、鲁南等地纷纷派

出代表,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来洙边区参观学习。 

为克服冬学冬办春停的缺点,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于1944年2月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逐步将冬学改办为经常性的民校。至

1944年底,沂蒙专区将1798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学员达12.5万人。

抗战胜利后,山东省政府于1945年10月发出《关于冬学运动的指示》,提出“文化翻身”的口号,沂蒙大地涌现了一批农

民教育的典型。沂南青年高洪安即是其中的代表。高洪安常年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多次被评为学习模范,1946年春出

席了鲁中区“三模”(学习模范、教育模范、办学模范)大会,被评为鲁中学习模范第一名。 

山东根据地的群众教育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不但适应了抗战的需求,提高了民众的觉悟,而且也极大提高

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实现了广大沂蒙群众文化上的翻身解放。 经济上翻身解放、政治上当家作主、文化上摆脱桎梏的沂

蒙人民,在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中,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因此,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群众现实利益的

维护和实现,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沂蒙精神产生的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以上六个自然段均摘自临沂市

委党校《沂蒙精神学习读本》)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沂蒙青箱的典型——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

高家柳沟是位于莒南县城东北部21公里处的一座山村。1954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村子因缺乏记帐员,影响农业合

作社的健康发展。入冬,青年团支部组织125名青、壮年农民举办记工学习班,聘请教师上课,以学习人名、地名、工具

名、农活名和简单的珠算知识为主。经过两个半月学习,有25人能当记帐员,92人能记自己的工帐。1955年10月,中共

莒南县委将这一经验上报中央。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为《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经验》一文亲自加

了按语,认为“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

令人十分高兴……这种学习班,各地应当普遍地仿办,各级青年团组织应当领导这一工作,一切党政机关应当予以支持。

毛泽东主席的按语,对该村农民是个很大的鼓舞。后来,他们在记工学习班的基础上,办起常年性民校,选聘12名民

师、24名小先生(在校高小学生),利用晚上和风雨天学习文化。至1958年,全村办起12处扫盲班,在校学员381人,

全村有435人脱盲。1962年,又办起业余初小和高小班,结合生产,增学乡土教材与时事政策。1971年,该村在全县

率先扫除了青少年文盲,并增设了业余中学班和业余大学班(后业大班撤销)。1975年,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又相

继办起了农机修理、农业技术、果林技术、医药技术、缝纫技术等学习班。1978年后,陆续建起专用校舍24间,并设

有图书室、实验室、标本室、游艺室等,购置了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1.5万册图书,配齐了课桌、凳及文体器材;成

立了病虫害预防、土壤化验、信息来往等科研小组。业校教师,

从技术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员中选拔,并有计划地送到地、县农校去培训提高,同时聘请乡农、林、水系统的技术人员任

兼职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培养农技、果林、机电、缝纫、养殖等技术人员400余人,其中190多人具有技

术专长,6人获中专学历,全村50%的农民接受过技术培训,学科学、用科学已蔚然成风。

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 被推广到全国各地, 成为农村业余教育的一面旗帜。1972-1977年,先后有13个省、

市、自治区计1万余人次来此参观学习,国务院、教育部和山东省委负责人曾到该村视察。省、地业余教育座谈会、现场

会曾在这里举行。1977年秋,新西兰记者路易·艾黎到该村考察农民业余教育。1982年10月,由日本、尼泊尔、孟加拉、

巴基斯坦、马来西亚5国组成的亚太地区成人教育考察团亦来此进行考察,对该村的扫盲、技术教育工作给予了好评。

1983年,该村团支部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1985年,该村被评为县“文明村”。(以上三个自然段均摘自《临

沂地区志》)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