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兰陵荀子文化园
当前页面  /  首页  /  兰陵荀子文化园
兰陵军事人物传记选——荀子
发表时间:【2019/10/7 11:20:04】 浏览次数:4613次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二十六

兰陵军事人物传记选——荀子

《兰陵军事地理志》主编  李西坤

 


荀子(约公元前315—前230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为楚国兰陵(今山东兰陵县兰陵镇)令,被免官后定居兰陵,讲学施教于兰陵,终老后葬于兰陵。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战事不断,诸侯之间的战争规模和发生的次数,越演越烈,战争甚至成了时代发展的重心,军事和国家的防务对国家命运至关重要。《荀子·议兵》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以礼义治国”的原则出发,认为“以礼义治军”亦是军事与国防的最高原则,战争胜利之本在于争取民心,用兵的目的是“禁暴除害”,治军的办法是以仁义治军,“以德兼人”;反对“争夺”,不依仗“权谋”“势诈”。提出了军事和国家防务的一整套在当时比较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荀子始游学于燕地。田齐宣王继其祖父桓公、父威王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稷下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讲学。齐宣王十九年(前301年),稷下学宫开始置列大夫,招徕四方贤士。西汉刘向《孙卿新书·叙录》载:“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是时,孙卿有秀才。”荀子少年聪慧,求学若渴,初抵稷下。《风俗通义·穷通》载:“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荀子此次游齐14年,因齐国混乱日亟(翌年,齐都迁莒县),于齐湣王十五年(前286年)离齐适楚。齐湣王十七年(前284年)燕将乐毅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只有即墨、莒未攻下。田单退守即墨,被推为将军,后以“火牛阵”大败燕军,一举收复临淄等70余城。齐襄王五年(前279年),田单迎襄王于莒,回到临淄。襄王重整稷下,齐襄王六年(前278年),荀子二次游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此时,田骈、邹衍等老一辈学者皆已去世, 因学问博大,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襄王十九年(前265年),襄王卒,齐王建即位,齐政局动荡不安,稷下学者纷纷离开齐国。荀子不得不离开齐国,秦国利用这一机会聘请荀子入秦。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荀子应聘观政于秦。荀子通过考察与秦王相国会谈,他把统  一中国希望寄托在秦国身上。他提出“力术止,义术行”, 建议秦国任用“儒者”。 因同秦国推行的以“霸道”为主,用“王道”统一中国的法家路线有抵牾,终未见其建议用于秦。秦昭王四十四年(齐王建二年,前263年)荀子回齐,三为祭酒(学宫之长),继续为“列大夫”之首。


荀子第三次到稷下,历时8年,写下了《儒教》《强国》《天论》《礼论》《乐论》《性恶》等著作。齐王建十年(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荀子离开齐国,接受楚国春申君黄歇之聘,任楚国兰陵令。

荀子任兰陵令不久,春申君因轻信谮言,辞退荀子。荀子离任后回到赵国。在赵国,他和将军临武君与孝成王议兵。后在春申君黄歇再次固请之下,楚考烈王十二年(前251年)荀子返楚,复任兰陵令。

荀子在兰陵执政期间,“隆礼重法”“法理兼用”“尚贤使能,知人善任”,以礼仪治县,贯彻“平政爱民”“静兵息民”政策;实施“强本而节用”“开源节流”“轻徭薄赋”等主张,采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措施。荀子治理兰陵前后18年,外无战事,内修政务,吏清民富,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护爱戴。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其门人李园杀害,荀子受牵连入狱,放出后免官。遂于定居兰陵,继续传经授徒,序列平生著述。

荀子一生著作颇丰。在汉代流传的有322篇,经过刘向编订,去其重复,编定为32篇,汉时避宣帝刘询之讳,称之为孙卿,取书名《孙卿新书》。至唐代杨倞为之作注,改孙卿为荀卿,书名改称《荀子 》,

《荀子 》一书内容有:《议兵》《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等,其博大精深,涉及军事、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伦理、文艺等。荀子为儒学大宗,继孔学而新发展,对儒学付诸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为修养应用起见,读《荀子》最能唤起吾辈之自制力,常检束自己,不至松弛堕落。”

荀子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承认人能通过“天命”(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认为认识上的“公患”是“避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的毛病,易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全局的大道理),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但又把“心”看做“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注错习俗”)和教育(“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提出“明分使群” 来说明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起源。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其“正名”说,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建立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体现了务实精神。荀子游学于燕、讲学于齐、观政于秦、议兵于赵、仕宦于楚,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伟大人物。


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学者所认同。当代大儒徐复观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荀子的讲学、育人,也成就了“兰陵多学”的美名。

刘向评价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清末维新派、思想家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荀子“重视自然主义政治家,与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

荀子一生从事著书讲学,传经授徒,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其弟子李斯、张苍为当世名相,韩非为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浮丘伯、毛亨等人为传经大儒。再传子弟刘交、贾谊、后仓、韩婴、毛苌、孟卿、孟喜、申公、董仲舒、萧望之、匡衡等,有的成为治世名臣,有的成为传经大儒,在秦汉时代大放异彩。

特别是《荀子·议兵》篇,是荀子谈军事问题的一篇专著,系统井然有序,纲举目张,分析精辟,论断精确,包括了国防战略学、军事学术学、军事技术学及将领、统帅职责,治军办法、治军原则、军内制度等,从国防战略角度,建构其治国方略。

荀子是先秦儒家中正式提出军事哲学并构建完整军事体系理论的人。

《荀子·议兵》为赵孝成王十三年(前253年),荀子带着弟子李斯、陈德回到赵国。到达邯郸时,荀子受到孝成王君臣上下热烈欢迎,被尊为“上卿”。荀子与赵国孝成王、将军临武君以论辩表达方式阐述建军思想。

荀子论及具体的军事学术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

“六术”—— “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即:制度、号召、政策、命令,必须严肃而有威势;奖赏刑罚,必须坚决实行而有信用;军队驻扎的营垒和收藏物资的军库,必须周密而坚固;转移、发动、进攻、撤退,既要安全而稳重,又要紧张而迅速;侦探敌情、观察其变动,既要隐蔽而深入,又要多方比较而反复检验;应对敌人进行决战,一定要根据自己已了解清楚的情况去行动,不要根据自己怀疑的情况去蛮干。这些叫做六种策略。)

“五权”—— “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即:不要只顾拼命前进而不注意休息;不要急于求胜而忽略了可能造成失败的因素;不要只对内威严而对外轻敌;不要只看见有利的一面,而不顾不利的一面;考虑问题要深思熟虑,使用财物不可吝啬。这些叫做五种要权衡的事。)

“三至”—— “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即:不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的原因有三种:宁可被杀而不可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守备不完善的地方,宁可被杀而不可使自己的军队打不能取胜的仗,宁可被杀而不可使自己的军队去欺负老百姓。这叫做三条最高的原则。)

“五圹”—— “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即:慎重谋划、慎重对待军务、慎重对待部属官员、慎重对待士兵、慎重对待敌人。这叫做五种不大意)

荀子还主张,军队必须服从君主绝对领导,绝不允许大权旁落;但应给予将领一定前敌指挥权,以适应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

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要“附民”,就必须“隆礼”“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赏重”“刑威”“权出一”,只有这样,才能“壹民”,才能使“三军同力”,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