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兰陵荀子文化园
当前页面  /  首页  /  兰陵荀子文化园
荀子文化的当代价值
发表时间:【2019/10/7 11:17:01】 浏览次数:4730次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二十二

荀子文化的当代价值

山西省文史馆  乔忠延

 

太岳山中,沁河之滨,曾经孕育出千古人杰荀子,那是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日月疾行,光阴速替,如今已过去两千余年了。那个时候是拙朴的小农经济;那个年头,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在那样的时代诞生的荀子,以及荀子的思想文化,对于人类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还有没有意义?我以为不仅有,而且,当我们回首历史,感受荀子文化的时候,就会觉得,思想家的生命价值穿越时代、跨越时空仍然闪烁着崭新光芒。本文就将这种感受略述一二。

 


 

和谐之呼

和谐是贯穿于荀子文化中的主体旋律。

众所周知,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而且是在诸侯倾轧,相互吞并的晚期。各个诸侯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无不聚敛财富,穷兵黩武。这种聚敛的结果,必然给平民带来难以想象的疾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平民,怎么会没有怨愤,没有抗争?可惜,一部东周列国史把更多的笔墨倾泄在诸侯的干戈上了,却忽略了平民的生存,平民的情绪。但是,从安泽大地成长起来的荀子却用他的大笔书写了时局之中的危机,并提出尖锐的警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就明确指出,君主好像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行驶,也能翻船沉没。由此,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危机,诸侯对百姓的盘剥和勒索,已经快要激起民变,民情如水,时刻都有浪激船翻的可能。于是,荀子发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呼喊。从这强烈的呼声中,我们看到的是贫富悬殊的落差,是社会尖锐的矛盾。从这种呼声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时局的忧虑,是对世事的匡正。忧虑及匡正的出发点,均是天下太平,而天下太平的首要之点就是社会和谐。因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强烈呼声!

那么,怎么建设和谐社会呢?荀子继续写道: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荀子告诫人君,要使社会和谐,必须选用贤能善良的人,提拔忠厚恭谨的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寡,补助贫穷,如果这样老百姓就安于政事了。老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才能安坐上位。这是告诫人君,也是告诫天下,即使两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声浪中回眸荀子时,也不得不感叹,这是黄钟大吕,醒世恒言。

倾听荀子的黄钟大吕,倾听荀子的醒世恒言,作为执政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番沉思,我们暂且不论选贤良,不论举笃敬,不论兴孝弟,不论收孤寡,单说补贫穷,  我们做得怎么样?当我们看到街头的乞丐低头媚笑时,应不应该想一想我们当初是用什么宗旨将劳苦大众凝聚在自己身边的?当我们看到报刊上的资料中所载,20%人占到了存款额的80%时,应不应该想一想当初我们是依靠谁夺取政权的?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就应在荀子的警示中幡然猛醒,弃旧图新,去努力实践和谐社会。所幸,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精准扶贫,这不正是荀子补贫穷思想的当代实践?荀子思想的光芒穿越岁月的风云仍在映照今人。

 


荣辱之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号令,这个指示完全符合当下的国情症结。随着国门的洞开,西风扑面,传统暗淡,道德沉沦,很少有人再顾及羞耻二字,新一代年轻人尤甚。这让我们不得不想到曾经十分流行的一句熟语: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将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予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扼制道德沉沦的社会现象,必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必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荣辱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此刻,回眸历史,我们对荀子不得不刮目相看,更为敬仰。翻开《荀子》一书,内中便有《荣辱篇》,他早在两千年前就指出:

先义而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义,在这里是正义、道德、循理、守法的代名词。利,是指一切经济利益。荀子在告诫他人,虽然谋利,但在遵纪守法,操行道德的前提下进行,那是光荣的;如果不择手段,不顾脸面的去谋利,那肯定是耻辱的。众人沦于耻辱,社会必然陷于混乱,混乱无序的竞争必然阻塞发展、延缓进步。更为可怕的是即使你腰缠万贯,也会身心疲惫,时刻处于危险烦躁的地步。为此,荀子早就提醒广众:

为尧、禹则常安荣,为桀、跖则常危辱。

这就是说,做像帝尧、大禹那样的人,就会常常安然、光荣;若是做夏桀、盗跖那样的人,就会经常处于危险、耻辱的地步。显然,荀子是以正反两面的例子给世人树榜样,提警示。要大家学习尧和禹,摒弃桀和跖。不过,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强化教育的,不是生而知之,任谁也可以成为贤德之人的。为此,荀子又指出: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在这里,荀子早就给世人点亮了一盏明灯,人生下来不是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而是一个有强烈欲望,甚而为了欲望没有任何顾及的人。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没有礼法约束,就只能唯利是图。这必然先利而后义,滑落进耻辱的泥沼。我们的先贤,我们的圣哲——荀子,说得何等透彻,何等精譬呀,可惜我们数典忘祖,疏离传统,才使社会到了丑恶横行,仁义闭塞的可怕地步。好在今天我们终于清醒了,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中,我们看到了民族的新生之望。在此关头,重温荀子,品味两千年前的传统文化,更为感到荀子的伟大、不凡。

 


生命之光

我们感受到荀子文化的博大精深,跨越时空的价值后,应该注视他的生命轨迹了。然而,当我将目光投射在他身上时,却发现他的人生过程充满了圪坷,基本处于遭受冷落的凄苦状态。用时下的话说,也就是一生不得志,没能施展他的才能抱负。

荀子在沁河畔茁壮成长,长身体,也长思想。他从先贤帝尧建都的故地吸取了大量的思想精髓,形成了对社会、对人生、对时局的个人看法。那时候,列国林立,诸侯纷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他盼望天下归一,社会稳定,让众生安居乐业,也就是要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当治国,乃至让天下拨乱反正的重任。他生长在赵国,希望他的政治远见能得到赵国的重视,得以实施,惠泽天下。然而,美好的渴望只能在胸中激荡,赵国没有人赏识他的才干。

荀子走出赵国,挣脱太岳山的怀抱来到齐国,走进了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齐国贤才讲学的地方,是广纳天下英杰的地方。荀子走上讲坛,一吐胸中方略,他用智慧哺乳学子,也想让思想通过这个讲坛传导开去。他果然如愿了,齐王请他进宫讲道。荀子欣喜异常,以为自己指点天下的时机到了,面对齐王侃侃而谈。遗憾的是齐王居功自傲,急功近利,根本没听进他的主见。他大失所望,慷然走出齐宫,走出齐国,长途跋涉来到了秦国。他走进秦国,面见秦昭王,回答了他的提问,宣扬了隆礼、尊君、爱民的王道。可惜的是,他的见识也没有打动秦昭王,他千里迢迢奔波的热望受到了冷落。

这么一位伟人,这么高远的见识,深邃的思想却到处碰壁,实在令我辈为之愤愤不平。所幸还有个人注意到他了,这就是楚国的春申君,赏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兰陵令。官职虽小,地盘不大,人口不多,荀子仍然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全付精力。然而,正当兰陵面貌发生变化之际,听信了谗言的春申君辞退了他。这给了荀子一个致命地打击!

荀子回到了故里,向赵国倾注了自己的热望。赵孝成王激动了,任他为上卿,协理国事。可惜的是,根深蒂固的保守势力肆意诋毁他、诽谤他,他遭受到排挤,不得不又一次离开赵国故土。好在,春申君醒悟了,荀子又走了兰陵令的位置。然而,没过多时随着春申君的被杀,荀子也被逐出了政坛。

荀子的人生一波三折,在有生之年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可以说,他在世时一至受冷遇,遭遗弃。不过,圪坷的历程,没有扼杀了他探求的欲望,智慧的思索,他通过长久的思索和积累,写成了大著《荀子》。他的思想没能照亮其时,却洞明了后人。他的生命因为圪坷而成功,因为冷遇而成功,因为思索而成功,其放射出的光芒告诉我们:在当今的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洪流中,谁能够冷静头脑,把握自我,深谋远虑,谁的生命才会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荀子和他创造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鉴别往事的明镜,是我们量知今日的尺度,是我们把握未来的标杆。愿我们深入探究荀子文化,将之发扬光大,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