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名家名作
当前页面  /  首页  /  名家名作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五独尊儒术,谁之儒?
发表时间:【2019/10/2 17:35:11】 浏览次数:1346次
荀子漫议十五独尊儒术,谁之儒?
作者:刘志轩

传统文化儒为大,
孔子之后分为八。
独尊儒术两千载,
可知所尊为谁家?
这个问题如何回答?我感觉,我们许多人都还蒙在鼓里。正确答案究竟如何?且让历史事实说话。

孔子去世之后,儒学一分为八。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

氏之儒。其中思孟学派(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和荀子学派(孙氏之儒)社会影响最大。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他的弟子与再传弟子在秦汉时代活跃与政治与学术舞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荀子的学生李斯将老师的思想引入国家制度建设,通过与守旧儒士们的激烈辩论,完成了以中央集权制

取代殷周分封制的制度性变革。但是,李斯违背荀子的治世理念,所行的治世方略不是“隆礼重法”,而是“严刑峻法”,造成

民怨沸腾,使得大秦帝国短命而亡。

汉承秦制,依然实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接受秦国的教训,多方探索如何使汉王朝长治久安。

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到汉代,墨家几近灭绝;法家理论使秦国短命,不足取;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和刑名之学,

社会依旧混乱不断。长治久安的国策到哪里去找?从汉高祖刘邦到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历经七十

年的艰难选择,最后,汉武帝刘彻决计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被称为“礼制国家”。汉代的礼制从哪里来?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汉代的礼乐制度,他记载的汉代《礼书》和

《乐书》,几乎全部抄的是荀子的《礼论》和《乐论》。

汉代实行“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治世方略,这是荀子首创的治世理论。

董仲舒主张推动儒学经学化。《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已经被秦始皇“焚书坑儒”

毁灭。儒学“六经”何处去寻?是荀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用生命将“六经”保存下来,在汉代社会口述传扬。荀子的学生浮丘伯、

伏生、毛亨等都是汉代著名传经大儒(清代哲学家、史学家汪中在《荀卿子通论》中说:“自七十子之徒既没, 汉诸儒未兴,

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

纵观汉代,从国家的政治体制,到治世方略、礼乐制度、儒学经典传播,诸多方面都是荀子的儒学在起主导作用。

董仲舒尊崇荀子,曾“作书美孙卿”(刘向《孙卿书录》序言:“至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他质疑孟子

的性善论,说“人欲之为情,情非度制不节”(董仲舒对策三)。为了进一步阐释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提出的“礼法并重、德主

刑辅”的治世方略,董仲舒提出一个“性三品”说。他将人性分为三种:一为“圣人之性”, 二为“斗筲之性”, 三为“中民之性”。 

(《春秋繁露·实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无比崇高,一般人先天不可能有,自然是君王和圣人的专利;“斗筲

之性”无“善质”, 生来就“恶”,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惩治。“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他们“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

者教化”才能成善。董仲舒的“性三品”理论,回避了“性恶论”的锋芒,为君王行使“王者教化”构建了理论基础。

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董仲舒将孔子的“唯天子受命于天”(《礼记·表记》)和佛教、阴阳五行说融合一体,提出“天子受

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春秋繁露》),为封建帝王执政的合法性构建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改变了儒学的命运,提升了儒家的政治地位,使得儒学进入了社会制度,完成了荀子所希冀的让

儒学从理想主义到指导社会实践的转换。尽管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吸取了阴阳五行和"黄老"等诸子百家思

想,但是,荀子儒学是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基础。而主张心性修养的思孟学派,则几乎被忽略。

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初史官李

延寿的《北史》等颇有社会影响的著作里,凡谈及孔、孟、荀,都是先荀后孟。可见在汉唐时代的一千多年间,荀子的社

会地位是超过孟子的。

实事求是地观察历史,汉代所尊崇的“儒“,既不是春秋时代孔子倡导的“克己复礼”之儒,也非战国中期孟子倡导的守善心、

行仁政之儒,而是战国末期荀子对孔子儒学改造和提升之后的荀子之儒;汉代所奉行的“道”,既非春秋的孔子之道,也非战

国中期的孟子之道,更非后来的“孔孟之道”,而是“孔荀之道”。汉代没有“孔孟之道” 与“孔荀之道“这两个概念。但汉代所尊

崇的“儒道”, 实质上是“孔荀之道”。 

西汉文学家、经学家刘向把在世间流传的荀子300多篇著作整理编选出32篇,刊印成为《孙卿新书》。称赞荀子“如人君能

用孙卿,庶几乎王!”(《孙卿新书叙录》)唐代中叶的经学家杨倞,把刘向编定的《孙卿新书》改名为《荀子》刊印发行,

称荀子为:“真名士之士,王者之师”(杨倞《荀子序》)。刘向和杨倞相距七百年,分别在汉代和唐代将荀子的著作刊印,

并且极度赞扬。这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喜好,当看作是社会思潮的实证。

所以,总观秦汉唐的一千多年,荀子儒学、“孔荀之道”应该是儒学之主流。所以,汉代独尊儒术,所尊崇的儒术,正确答案

应该是荀子儒学。荀子儒学是汉唐盛世的理论基础。

但是,历史的发展就像大海里的航船,航向随风云变换而变换,常常有出人意料的逆转。所以,上面的“正确”答案,也可以

变为“错误”的答案。所为何来?且看下一篇。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14001315号   邮箱:22993341@qq.com